三月底亂入拜訪蘭陽跟著第一集團回終點,幾次直達思源埡口,加上四月底追風100總排六的成績,有感覺到自己的有氧能力進步了,外騎的有氧天花板大概在三小時接近190瓦上下。
接下來雖目標在武嶺3:30,但並沒有做什麼針對性的訓練,平日還是維持著週間2-3次訓練台,大多是打Tempo-SST的強度,偶而來個LT 15min維持一下。體重也都平穩地在64-65之間,雖然沒有進步,不過六七八月狀態都蠻穩定的。
六月開始在Zwift上跟著TTR團騎,每週二四盡量都會參加,TTR的課表還算應付得來,當作是跟教練上飛輪課的概念XD。團騎最後的mini race,是測試5min最大功率的好機會,每次跟著盡力騎,就不用特別去想要騎什麼課表了。
七月參加了不厭五分挑戰賽,騎乘狀態比賽前評估的好(還是功率計沒校正XD),成績擠進總排15分5出乎意料。陪騎群山環繞搞笑沒帶到車衣,影響心情106乙亂亂騎,後面有比較認真騎了,最後時間跟去年差不多。
八月底做了一次羅東直達太平山,三小時均瓦199還游刃有餘的感覺,應該是今年狀態最好的時候。但接下來心態沒調整好,開始倦怠不想練,加上九月中加拿大之旅,以至於10/1的武嶺成績沒達到設定目標,不過就算主客觀條件都100分,以現在的實力要達成3:30還是很拼。
武嶺回來後有感自行車是個投入時間CP值很低的運動,累積是以一年年來計,但退步卻可能發生在短短幾週的懈怠內。以自己現有要再進步,再投入的時間效益值是很低的,所以低潮了一陣子。但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已經把能試的都試了?時間也都做最有效率的訓練呢?答案是沒有的。
重新調整好心態後就開始找方法,下定決心購入自行車訓練聖經,仔細閱讀並照其中內容檢視自己,重新安排訓練。將明年度的目標與重點賽事訂出來,以書內的基礎期發展期等順序開始安排課表內容。
完全沒離開訓練台的11月... |
階段性的課表逐漸給自己身體施加成長的壓力,基礎期以堅實的有氧為目標,逐週增加騎乘的時間。剛好此時多雨的宜蘭也給了雨不停的一個多月時間,就認真的在訓練台上再磨練自己。
週間的時間已有兩次TTR團騎能在有氧區間,習慣後也能給自己動力不輕易翹課。比較棘手的是無法外騎的週末,怎麼找到動力在訓練台上打動輒兩小時以上的Tempo課表呢?答案還是在Zwift上面!
週末都要陪伴家人孩子的情形下,要滿足週末一早就可以騎,強度又適合的。在Zwift上面搜尋後,就是週六07:00的ASIA 100km Endurance Ride,跟週日07:05 ZSG90 Sunday p/b Ascenders 兩次團騎了。
剛開始騎ASIA 100的慘狀 ,人家還在聊天我已經被海放了... |
ASIA 100km Endurance Ride大概是3.0-3.2的推力比維持兩個半到三個小時左右,剛開始騎的時候總是雞毛鴨血,每次都會被主集團海放(跟不到),參加前都會有抗拒的心態(又要被電了)。後來想通了線上團騎跟不上也沒什麼,該練到的區間時間有練到比較實在,心態就比較踏實了。
ZSG90 Sunday p/b Ascenders就比較和平,固定90分鐘強度大概是2.8-3.0之間可以跟著主集團,還能一直騎下去感覺。隨著訓練台上打有氧的時間越來越多,身體也越來越習慣推力比3.0左右的強度長時間不間斷的輸出,感覺自己的有氧能力有一點進步。
基礎一期三週打完,第四週休息週表排的FTP TEST是有功率計近一年半後第一次嘗試,出來的結果是令自己滿意的,也終於體會堅實的有氧基礎是所有能力的基本,並能模糊地看得到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的距離!
不斷設定下一個目標,並追尋能達到目標的方法,得與不得過程中的享受,是我對自行車運動的熱情。2018,繼續努力!
20180101 托老婆的福,晨騎經石門水庫的美景 |